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青海 > 青海首页 > 天气资讯

通天河畔藏式古建:见证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活化石”

【字体:   2019-11-06 15:41:34   来源: ​中新网青海  

沿着通天河深邃的河谷前行,一座座藏式古建筑在山坡上向阳而立,形似古堡,又如群楼,且独具康巴藏族民居特色。

尼玛,是一位出生于传统藏式建筑工匠世家的康巴汉子,现任玉树藏族自治州藏族古建筑业协会会长。

在尼玛的记忆中,父亲是建造传统藏式建筑的好手,每每出门干活的时候,都会专门带上他,木雕、石雕、藏式建筑特有的图案及构图等技术,都会手把手地教给尼玛。

在这里,无论是普通民居还是高大威严的碉楼,都用石头筑成,就连排水沟渠也是石砌而成,平凡的片页岩,在藏族人民的巧手组合之中,将藏地的石砌建筑艺术推向了极致,也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跟随尼玛走进称多县歇武镇直门达村直本仓故居,“直本仓”是指直本·罗文要周家族,是历史上管理通天河直门达渡口摆渡事宜的家族。

由于年代久远,直本仓故居外部围墙上长出了青苔,但建筑依旧很结实。要进入这里,着实要费一番功夫,门槛较高,厚实的木门如果从里面扣住,就很难打开。

走进一个昏暗的过道,里面放满了饲料和一些农具,时间的流逝让这只牛皮筏子看起来更加具有厚重感。过道的尽头是一个独木梯,这是将一棵大树从中间纵向砍成两半后,在半圆形一侧凿出台阶的一个独木梯。

二层由居室、堂屋、厨房、走廊组成,房与房之间用横木墙体隔开,外墙留有烟道。

上了三楼,房间明显比一层和二层小了许多,也低了许多,墙体、门窗、天棚、独木梯均为本色,不刷油漆。

藏族石匠在建造过程中不吊线,不绘图,全凭经验就能使壁面达到光滑平整的程度。

“玉树地震时,通天河谷两岸用传统石砌工艺修建的房子很少有倒塌,我对先辈们精湛的营造技艺深感钦佩。”尼玛说。

尼玛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家园应该是什么样子?藏式古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先辈生存而建造的场所,这是一种综合的建筑民居艺术,是一种立体、充满智慧的艺术表现形式。

为此,尼玛心中便有了一个继承先辈事业,留住藏族传统村落的容貌、留住世代传承的工匠技艺的梦想。

尼玛组织起身边掌握传统藏式建筑技艺的亲戚朋友,成立了一支重建家园的民间队伍,并于2015年创办了玉树市拉布民族古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一次偶然的机会,尼玛结识了藏族建筑设计师马扎·索南周扎。

在马扎·索南周扎的引领下,尼玛对传统藏式建筑文化体系的了解不断深入,并积极参与了保护通天河流域藏族传统村落的行动。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通天河流域的民族传统村落面临衰落、消失的处境。好在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玉树州在保护古村落的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最大限度地“修旧如旧”,基本保持了古村落的原貌,对藏式古村落的建筑保护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为调动当地村民的积极性,当地政府出台了相对应的扶持政策,鼓励村民利用乡土建筑发展民宿、古村落生活体验区及观光旅游。

尼玛认为,玉树的藏式古建筑历史是沿着通天河书写的,大江大河的雄浑与多彩、文明的悠远与传承、民族的质朴与浪漫都在这里一一体现。

加强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合理开发,是尼玛心中最为迫切的心愿,“每个时代的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都密切相关,传统村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想着逐步搜集、梳理传统藏式建筑工艺理念,把优秀的传统藏式建筑工艺申报为非遗项目,为现代藏式建筑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和传承好玉树藏族传统建筑文化,为让这一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而尽一份自己的力。”尼玛说。(罗云鹏 洪玉杰)


编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青海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