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气候特征

【字体:   2013-03-20 09:00:45

青海受海拔、地形、纬度、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形式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

冬季长而不寒冷,夏季短促而凉爽,四季变化不明显

在青海,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湟谷地的冷期(用日平均气温0≤℃衡量)不到4个月;海拔2000—4000米的地区冷期为4-6个月;4000米以上的地区冷期长达6个月以上。青海冬季虽长,但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冬季(一月为代表)平均气温在河湟谷地为-5.3℃—10.9℃,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低一些,但比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北部的气温要高,大约与东北南部地区相似。夏季(七月为代表)平均气温,河湟谷地为14.2℃-19.8℃,七月份平均最高气温柴达木盆地为21℃-27℃,与庐山、秦皇岛、青岛等地的气温相仿。若按通常的气候标准划分四季,全省绝大部分地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除青南和青北的某些山地之外,其它地区具有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的特点。如西宁市,年平均气温5.6℃,有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近30年来,极端最低气温不到-20℃,极端最高气温30℃左右,其凉爽程度仅次于拉萨,是我国夏季最凉爽的城市之暑。西宁及东部的城镇和风景区,确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就是广大牧区的夏季,也是温凉宜人,草原如茵,花簇锦绣,蓝天白云,风景如画,更是旅游避暑的好地方。

气温地区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

全省年平均气温-5.6℃—8.6℃,但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高低悬殊,各地区的气候也就出现明显的差异,气温也随海拔高度而呈现垂直变化。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湟谷地为暖区,是全省最重要的农业区。海拔3000米的柴达木盆地为次暖区。是全省的新垦区,春小麦为优势作物,获得平均亩产1013.05公斤的世界高产纪录。青南高原南侧的昂谦、班玛县的河谷,北有高山屏阻,冷空气难以侵入。南迎孟加拉湾暖温气流,降水多,为相对暖区,春小麦、青裸均可成熟,森林茂密。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为冷区,白雪皑皑冰川广布。在四个气候区的基础上又形成形形色色的地方气候和小气候。由于气候复杂多样,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形式和农业生产方式也就多种多样。既有供给江河水源的雪峰冰川,又有矿产丰富的盐湖沙漠;既有绿浪无边的大草原,又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既有河湟富庶地区,又有海南和柴达木的绿洲农业区。

降水地区差异大,季节集中

青海距离海洋遥远,大气环流从海洋带来的水汽较少,降水也就偏少。全省夏季降水的70%来自于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少量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冬季的微少降水则来自西伯利亚。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久治降水最多,达764.4毫米;柴达木盆地降水最少,年降水量为201.1毫米(茶卡)、17.6毫米(冷湖)。祁连山东段包括河湟地区,降水量为520.1毫米(门源)—528.2毫米(湟中),是降水的次多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也不均,集中在6-9月的降水量占80%左右。青海的总降水量显然比东部同纬度地区偏少。但降水日数相对较多,降水强度不大,多数地区夜间降水比白天降水多,夜雨占总降水量的60%以上,有利于作物生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降水的不足。同时夏季降水多雨热同季,日暖风和,雨露滋润,有利于农牧业生产,使有限的水热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青海由于海拔高而空气干燥,云量少,晴天多,大气洁净而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时间长。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300—3600小时左右,较东部同纬度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多400—700小时。

太阳辐射量大,总辐射量在140—180千卡/平方米,在全国仅次于西藏,居第2位。青海高原东南部辐射量最少,但仍比黄土高原的同纬度地区高10—20千卡/平方米。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不仅对农作物的增产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太阳能是青海重要的新能源之一。

青海气候特点有对生产生活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少,灾害天气多等,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科学的进步,这些不利因素正在逐步解决中。(罗生洲)

编辑: 青海.赵海梅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青海省气象局 策划制作:赵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