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风能资源特征

【字体:   2013-03-20 09:02:51

基于全省54个气象台站30年(1971~200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的风能资源评价

风向、风速特征

风向:青海省风能方向频率主要集中在西风偏北方向上,其他方向上的频率相对较小。可见,青海省主要风能区的风能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这一结论对风机的选址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年平均风速:全省1.0~5.1m/s。柴达木盆地和唐古拉山4.0m/s以上,茫崖达5.1m/s,伍道梁达4.5m/s,祁连山区到青海湖之间风速一般在3~4m/s;青海东南部一般在1-3m/s。

年均大风日数:唐古拉山120天以上,伍道梁136.3天,沱沱河168.2天,茫崖124.6天,冷湖、祁连山区至青海湖在50天以上。大武至达日间75天以上。结古镇不到40天。海北东部、海东、黄南州泽库以北、海南州的贵德与贵南等地30天以内,尖扎、民和4~5天。

全省风速上半年大,下半年小,春季风速最大。

年平均风速达到3m/s以上地区的风能就有开发价值。盆地西部和唐古拉山区可超过5m/s。全省五十年一遇最大风速值最大值出现在沱沱河,为35.0米/秒。

风速的时间变化

风速日变化:通常是午后大,午夜至清晨小。日最大风速多出现在15~17时,日最小风速在日出前后。这种规律晴天较阴天明显,但遇有强烈天气系统过境时,也常被扰乱和掩盖。各地风速曲线不但位相(最大和最小的出现时间)不同,而且振幅(最大和最小之差)也相差甚大。对于风机来讲,风速值愈大日变幅愈小愈有利。

风速年变化:形成风速年变化的因素比较复杂,年变化曲线表现的型式也不尽相同。我省大部分地区的年最大风速出现在春季(3-5月),最小风速出现在8-9月;但盆地中部和玉树州西部等局部最大风速却出现在6-7月,年最小风速出现在冬季(12~1月)。

风速的年际变化

沱沱河地区风速在逐年减少。四季都呈减小趋势,冬季最明显,春季次之。年平均风速的年际变化特征为:二十世纪70年代一直在减少,80年代末呈增加趋势,1988年达到最大,90年代逐渐减少。

风速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在各站点中存在着普遍性。

风能可用时间的地理分布

我省风能可用时间地理分布的特点是:西部多,东部少。青南高原中西部、柴达木盆地以及环湖地区,风能可用时间频率都在50%以上,全年时数超过4000小时。如茫崖、伍道梁和察尔汗风能可用时间频率在60%以上,时数分别达4820小时、5213小时和5380小时。

海东地区以及玉树和大武两州南部少数谷地,风能可用时间频率小于30%,全年时数小于2500小时,但这类地区面积很小,不足全省面积的10%

年平均风功率密度的地理分布

风功率密度最大地区在柴达木盆地、青南高原西部和环湖地区。沱沱河代表年整体年平均风功率密度高达104.9w/m2,伍道梁达95.6w/m2;冷湖、察尔汗、茫崖均在80w/m2以上,青海湖西南部的茶卡、江西沟在65w/m2左右。

风能资源储量与技术可开发量

风能资源储量

青海省评价区域总面积为:72.23km2。估算出青海省境内风能总储量为:4.02亿kw。其中:

(一)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50w/m2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3%,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唐古拉山以东大部分地区,风能储量为1.16亿kw。

(二)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50~100w/m2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3%,包括海东的的循化、青海湖西北部的江西沟、茶卡、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诺木洪以及唐古拉山以西除沱沱河以外的地区,风能储量为1.73亿kw。

(三)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100~150w/m2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4%,位于沱沱河为代表的唐古拉山南部地区,风能储量为1.13亿kw。

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

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为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150w/m2及以上的区域内的风能资源储量值与系数0.785的乘积,据气象站资料的测算结果,青海无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150w/m2以上的台站。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我省柴达木盆地的茫崖、大柴旦、茶卡,青南高原的伍道梁和沱沱河地区,青海湖东部至日月山地区存在很高风能储量,但由于缺乏反映这些地区风能储量的气象资料,且进行全面的调查又不现实,无法真实反映青海省的风资源状况。因此,本次风能资源评价所估算出的风能资源具有技术可开发价值区域(年平均有效风功率密度在150w/m2以上)的区域面积,以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100~150w/m2区域面积10.8万km2的十分之一估算,即1.08万km2,区域内总的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为0.121亿kw。(汪青春)

编辑: 青海.赵海梅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青海省气象局 策划制作:赵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