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字体:   2013-03-20 09:10:58

青海省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经过多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人工增雨作业实现了从单一抗旱型增雨作业向增蓄型和生态改善型增雨作业的历史跨越,人工防雹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青海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中国气象局大力支持和关心的具体体现,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具体体现,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具体体现,是军队及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和共同努力的具体体现,是青海省气象局历届党组创新发展思路和精心组织实施的具体体现,是全省广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者攻坚克难和勤奋工作的具体体现。

以政府为主导,优化发展环境,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组织领导体系进一步健全。2007年省政府召开了青海省气象防灾减灾大会,邓本太副省长和中国气象局许小峰副局长出席了会议,会议建立了青海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作为防灾减灾的重点,明确了各部门相关职责。各州(地、市)和县两级政府也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管理工作。西宁市、海南州政府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湟中县、大通县政府成立了防灾减灾领导机构,同德县政府建立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各州(地、市)和县先后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局,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

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省人大和省政府相继颁布了《青海省气象条例》和《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为依法发展我省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以来,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防雹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对我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我省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健康发展。

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我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维持经费纳入国家财政支持并逐年增加,2004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维持经费累计超过2亿元。西宁、海东、海南、海北、海西、黄南、格尔木政府累计投入人工影响天气维持经费1336万元。大通、湟源、湟中、平安、互助、乐都、化隆、循化、民和、乌兰、大柴旦、天峻等县政府累计投入1043万元,为我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需求为牵引,提高综合效益,是履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职能的根本体现

我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始终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的发展理念,将作业效益最大化作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努力方向。多年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效益主要表现在:

抗旱增雨积极有效服务三农。针对农业区春季干旱频发性、普遍性的气候特点,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适时开展东部抗旱人工增雨工作。2006年至今,在东部农业区作业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开展了空中飞机和地面设备相结合的增雨作业,共增加降水49.2亿立方米,为缓解我省农业区春季干旱缺水状况,减少农牧业损失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抗旱增雨取得的效益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防雹减灾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丰收。冰雹是危害我省农牧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东部农业区11个县开展人工防雹工作的基础上,2006年海北州部分地区发生特大冰雹灾害后,省气象局及时调整了人工防雹业务布局,在门源县增设了防雹作业点,扩大了全省人工防雹作业区域。目前全省人工防雹作业控制面积达到440万亩,约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0%,东部农业区冰雹受灾面积,由2003年之前年均32万亩降至目前的年均19万亩。

三江源增雨为生态保护做贡献。自2005年在三江源地区持续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以来,共增加降水418.1亿立方米,黄河源区年均降水量较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实施前增加10%以上,年平均径流量增加100立方米/秒以上。据遥感资料分析,黄河上游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湖体面积较工程项目实施前分别增加了29.7平方公里和60.3平方公里。根据2005~2011年的数据分析,三江源地区低覆盖度草地面积以每年1719平方公里的速度减少,中覆盖度草地面积呈稳定趋势,高覆盖度草地面积以每年1529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人工增雨作为重要的科技手段之一,为改善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以项目为依托,强化科技支撑,是加快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2005年,青海省气象局承担了全国第一个国家投资建设的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项目。省气象局通过六年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并投入业务使用。2011年,该工程与北京至天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及杭州湾跨海大桥等37项国家重点工程一并荣获“国家优质投资项目奖”。通过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的建设,加快推进了我省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了包括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在内的气象服务能力。具体表现在:

综合观测体系更趋完善。在以地面为主的观测体系基础上建成了地空一体化、新型观测手段综合应用的自动化大气观测网。地面自动观测站点数量增加近4倍,自动站网密度从0.7个/万平方公里增加到5.21个/万平方公里,空基观测从单一探空观测发展到探空观测、全球定位气象观测、多通道微波辐射观测、机载观测等综合空基观测体系,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奠定了基础。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模显著扩大。人工增雨的作业面积由“十五”期间的22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以三江源地区为主的52万平方公里。全省9个州(地、市)共39个县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每年租用2架飞机分别在东部农业区和三江源地区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地面作业点从2004年的220个扩大到目前的391个,新增比率达77%,全省有高炮157门、火箭177架、地面燃烧炉57个。

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结合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发展需要,着力在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上下功夫。积极开展局校(院)科研合作,共同研发了《卫星资料反演与应用》和《作业条件选择与决策指挥系统》等业务系统,使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决策分析能力、作业指挥科学性、作业信息时效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效果评估方法更加科学、评估手段更加丰富。通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在西北地形云结构与降水机理研究、三江源地区人工增水潜力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为不断掌握青藏高原云降水物理变化规律,科学指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奠定了基础。

人员综合素质持续提升。通过重点工程实施和科研项目研发,营造了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人工影响天气方面的优秀科研团队和科技人才。目前全省有人工影响天气专业领域副研级高工18人,工程师191人,博士1名,研究生2名,基础作业人员1140名,建立了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团队,人员素质、业务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和改善。

编辑: 青海.赵海梅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青海省气象局 策划制作:赵海梅